,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索兴趣,引导其主动参与到情景讨论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与实践能力。
23加大隐性资源开发力度,运用家校合作机制
在拓宽课程资源开发渠道的基础上,应深入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隐性资源。一方面,指导任课教师提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意识与实践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加强与小学生的互动交流,结合其兴趣喜好进行隐性资源的选取与设计,真正践行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并由学校为课程资源开发提供物质支持与精神激励,将教学资源开发纳入到教师考核评价范畴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中,定期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到校给予专业培训指导,引导任课教师提高对隐性课程资源的识别与开发能力。
另一方面,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还可选取家校合作机制作为辅助载体,将校风校纪、校园文化、班级学风等作为学校层面上的隐性资源,结合校园文化活动、班会活动的举办契机发挥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联动作用,更好地丰富课程活动内容、形式与主题,实现对小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有效激活同时加强对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家长会、家访、微信群作为学校教育延伸的载体,邀请不同行业家长到校开展讲座活动,有效拓宽小学生的思维视野与认知面,借助家长的榜样力量对小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理想信念、实践能力培养起到积极辐射作用,从而更好地提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成效。
24挖掘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一方面,由于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独有的地方文化特色也为教学领域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财富,对此应注重挖掘区域范围内的特色经济、社会与文化资源,选取非物质文化遗产、美丽乡村建设等作为潜在课程资源,将其确定为综合实践活动背景或主题,更好地实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创新。例如选取当地水稻种植基地作为活动地点,引导小学生亲身体验水稻种植的全过程,感受农业生产的艰辛与科学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的支持作用,并撰写心得体会同时在活动结束后为每一名学生分发一些水稻种子,引导其自主完成水稻培养盒子的制作,将所学水稻种植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既有助于巩固其理性认知,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还可选取社区服务作为课程资源,带领小学生开展“清理社区小广告”、“社区垃圾分类”、“敬老演出”等实践活动,借助社区资源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乐于奉献与服务社会精神,在培养其综合实践能力的同时还有助于渗透思想品德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