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农村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方法探微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阅读从而能够正确地搜集处理信息,逐步地认识世界、发展思维,不断地获得审美体验。它不应该是学生对文本的被动接受,而是学生对文本的主动的个性化的再创造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①受、体验和理解。”然而,现今的不少阅读教学仍是教师的“一言堂”。特别是农村,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语文阅读教学过分强调共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所以,呼唤个性化阅读,对于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已迫在眉睫。如何让个性化阅读的教育理念深入课堂、深入学生的内心?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感性、丰富的课堂
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学生的知识面相对较窄,绝大多数学生的现状是一本书、一本辅导资料,再加上留守子女的增多,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的手中也只剩下了一本书。而有些课文,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铺垫,理解都可能会有难度,更别谈个性化的认识了,多媒体的出现多多少少弥补了这样的不足。例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篇报告文学抒情性、形象性的特点,我设计了“枯木哭泣”、枯木“永恒的眺望”两幅图。在学生欣赏后,由他们在文本中自由选择相关的段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因为有图片的强烈刺激,学生的朗读感情丰富,色彩各异,其中有个学生哭泣、控诉般的朗读甚至感动了在场的师生们。之后我又展示了“最后的泉眼”图,在静默5秒后提出问题:假如你就是罗布泊或者罗布泊上的最后一株草,最后一朵小花,最后一棵树,最后一滴水……你将代表你失去的同伴们向人们诉说些什么呢?这个问题是发散性的,学生的回答也会角度各异。有的斥责,有的哭诉,更有甚者对人类发出警告:如果再不保护环境,那么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会是人类的眼泪!1多媒体的运用加速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也展示了他们多彩的内心世界。另外,像《云南的歌会》里云南独具风情的美怎样诠释,《安塞腰鼓》中那舞动全城的气势、神韵如何传达,《故宫博物院》那复杂庞大的故宫如何用条理清晰的文章展现等等,均需要多媒体的辅助刺激。多媒体的使用会降低理解文本的难度,多重的感官刺激能使学生更快地对话文本,从而将文本的内容化为自己的认识。
二、给学生独立阅读的时间,鼓励质疑
阅读,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要由学生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