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共核的存在和扩展使得文化可译性越来越大。
在实际的翻译与跨文化交流中,人们总是从促进了解、增进交流的主观愿望出发,努力达到对陌生语言和文化近似正确的认识,将原语在最大限度上准确地翻译为目的语,而不是只从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出发,故意曲解陌生文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不断加强,超地域文化共核的扩展和翻译工作者运用各种翻译策略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不可译性是可以不断向可译性转化的。
二社会的发展及文化的交流使语言发展势不可挡
人们对待文化异质的态度是一个可以转变的动态过程。随着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和发展。对于那些过去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东西,人们现在更多地采取宽容和认可的态度。如不少当年用“存异”的手法译过来的英语词语如“黑市”blackmarket、”冷战”coldwar、“汉堡包”hamburger、“的士”TAXI、“伊妹儿”Email等已是家喻户晓;一些习语如“Allroadsleadto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sourgrapes”酸葡萄等也几乎是妇孺皆知,大大地丰富了汉语语言。同时,英语也从汉语中吸收了许多词语,如toloseface丢脸,papertigers纸老虎、kowtow叩头等等。随着文化交流的扩大,人们产生了对新的外来词语的需要,翻译中“存异”正是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
三译文读者具有不可低估的接受能力
首先是读者接受原语文化的主观能动性。译文读者对译文并非被动的接受,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译文进行再创造。这类读者具有一定的期待视野,有理解和接受异域文化的要求和心理准备。因此他们常常借助阅读经验、语境及有关注释等,主动去理解译文中的“异”。
其次是读者不可低估的文化水平。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大多读者的知识范围可及原语文化,如他们知道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夏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报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风,就不会将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理解为作者对冬风的赞美。译者无需为使目的语读者看懂译文而改变原文的文化意象;相反,译者应将原语文化“移植”于目的语文化中,让译文读者直接理解和接受原语的文
f化。
四翻译方法不断深化和发展
首先,直译可以成功地实现异化。文化交流的需要日益向译者提出挑战,即如何引导读者接受异族文化,使读者头脑中呈现的形象和产生的联想尽量接近原作对原语读者产生的影响。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Newmark曾经指出:“在等效的前提下,字对字地直译不仅是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