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摘要:异化与归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策略。归化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将译文读者置于首位;异化以原语文化为归宿,旨在保留语言和文化异质。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之争由来已久。异化将成为发展趋势,但与此同时,归化也是不可缺少的手段。译者要把握好度,努力在异化和归化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
关键词:翻译;异化;归化
异化与归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策略,最初是由美国翻译家Lawre
ceVe
uti在其TheTra
slatorsI
visibility一书中提及的。“异化法”即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归化法”即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异化和归化之争由来已久。异化派注重展示原语的表达方式,刻意保留文化异质。他们认为翻译的目的之一是文化交流,因此,翻译时应当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文化。另外,采用异化手法进行文化移植亦可丰富目的语文化及其表达方式。归化派主张将译文读者置于首位,注重流畅地道。他们主张交际翻译,认为翻译不仅要克服语言障碍,更要克服文化障碍,尽力避免文化冲突。因此,翻译时应尽可能将原语文化转换成目的语文化,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近的认知和感受。
事实上,异化和归化是对立统一的整体,那种将两者完全对立起来、孤立开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应当科学、全面、辩证地认识异化和归化。
一、异化是翻译的发展趋势
异化是以原语文化为归宿的一种翻译理论。Lawre
ceVe
uti是异化理论的代表。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即译作在风格和形式上应完全保留原语的特色,不同于目的语,且忽略目的语读者是否接受原语的文化意象。异化翻译的目的是推崇文化交流,是让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原语文化。在异化翻译中,新的东西可能会加进去,从而凸现译者的身份,提高翻译的地位,并且对翻译的文化霸权进行有力的回击。异化翻译有助于文化交流,缩小文化差异,减少文化冲突,促进文化融合,异化成为翻译的发展趋势。
一超地域文化共核的扩展使不可译性不断向可译性转化
f在当前文化的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将相互渗透、相互兼容、相互促进,从而达到相济相调和相得益彰的积极效果。各种文化特征相覆盖的部分就是文化共核。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
eANida在他题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的学术报告中指出,“世界的语言和文化惊人的相似”,相似之处占90%,相异之处只有10%。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快,文化共核渐渐扩展且多于文化异质部分。文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