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卫生事业,例如克服营养不良、饮用
f水卫生、克服传染病和寄生虫疾病,以及降低母婴死亡率等方面的结果。(1)出生率下降。1973年以来,全国范围内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率大幅度下降,2000年总出生率231,相比1950年,降低了35;(2)低死亡率。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不断提高,1957年,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为5582岁,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为5595岁,而到了1995年,男性平均预期寿命为6736岁,女性平均预期寿命为7189岁4。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1)劳动年龄逐渐老化,劳动力资源日益不足。劳动年龄的群体占总人口比例的降低,从而导致劳动力资源减少,间接降低了劳动生产率,进而直接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增长;(2)老年保障费用投入增多,而投资农村经济的费用却相对减少;(3)家庭负担加重,供养比重不断提高,农业投入逐渐减少。三、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制度分析(一)制度变迁理论1制度变迁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它实质上是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替换另一种制度的过程”5。而诺斯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在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交替的过程。7加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是一种
f效益更高的新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代替旧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过程。
2制度安排制度安排可以定义为管束特定行为模型和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制度安排既可以是正式的,又可以是非正式的,正式的制度安排如政府、企业、医院、大学等等,而意识形态、价值、习惯等就属于不正式的制度安排的范畴7。在本文中,制度与制度安排所指的含义相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就是一种制度安排。影响制度变迁的因素有多个方面,不同的情况之下影响制度变迁的因素不同,各个因素影响制度变迁的程度也各异。3制度变迁的主体制度变迁的主体主要由个人、组织、各种社会团体和国家组成。其中,个人作为基木单位,是制度变迁的基本主体。组织是一群具有共同目标的人结成的集体,是制度变迁的关键。而国家往往是制度目标的选择者、制度变迁进程的安排者以及制度的最终确立者8。在本文中,影响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迁的主体主要有政府、受益者和失益者,其中,失益者包括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下遭受不公待遇的政府和农民。4制度变迁的形式制度变迁主要有两种形式:(1)诱致性制度变迁。它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它由个人或群体,在响应共同的利益时自
f发倡导、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