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时要多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促使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意识逐渐增强,使所学知识更加扎实,应用知识更加灵活。【关键词】创设条件动手实践提高能力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操作活动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教师在教学时要多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眼、动口、动脑的机会,调动多种感官协同发挥作用,促使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意识逐渐增强,使所学知识更加扎实,应用知识更加灵活。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实际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给学生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实践操作,从而获得知识。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面”“棱”“顶点”的概念,我先让学生看一看有几个面?说说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然后摸一摸两个面相交的部位,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引出棱
f后,让学生数数有几条棱,看看每组棱都有什么特点;最后,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部位,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引出顶点,数数有几个顶点。这样层层推进,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的方法,不但使学生真正感知了面、棱、和顶点,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教育家姆林斯基曾说:“在手和脑中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那就是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创造的工具。”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提前让学生用纸自制一个圆柱。课堂上,让学生先看整体,再分析圆柱的各个组成部分。接着让学生把自制的圆柱拆开,然后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再卷成筒,这样反复几次,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展开的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什么?宽是什么?在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导出“圆柱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