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孝经》又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博爱也;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广敬也”。这里强调在敬爱自己父母的前提下要“广敬”“博爱”他人。所以“弟子入则孝,出则梯,、
f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孟子对孔子孝道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把最(初产生和存在于家庭中的孝梯观念推广到整个社会,推己及人。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就是要求人们不但要敬爱自己的父母兄长,而且要用同样的情感去对待别人的父母兄长。自孔孟之后宣扬孝道观的大儒贤士不乏其人。例如倡导“民胞物与”思想的张载,就把孟子推己及人的孝梯观念作了更深层次的引申。他指出“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疾瘾残疾载独鳃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是保之,子之翼也”。3p266这种由敬爱自己的父母,推广到所有长辈老人及世司一切生命物种的道德观念,体现了中国人的文明程度和中华民族的人道主义精神。第四、承志立身《中庸》有言“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在父母去世以后,要继承他们的遗志,完成他们未完成的功业。孔子在《论语》中讲道“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有人引用这句话,用来批评孔子的保守。事实上,这里的“道”侧重的是品行、志向。子承父志,替父亲达成未竟的心愿,这也是在尽孝,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孝。“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论”语子张》陆游在《示儿诗》中写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其中暗含着希望自己的后人,能够继承自己盼望国家统一的理想。从做晚辈的角度讲,继承这种志向,并为之努力也是向父母尽孝,同时也是为国家尽义务的表现。所谓“立身”就是要成就一番大事业。曾子把“孝”分为三个层次,“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大戴礼记曾子大孝》所谓“不辱”,就是要“荣亲”,也就是俗话说的“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一定的成就,使父母因自己感受到荣耀。《孝经》中讲“立身行道,扬名砖后世,孝之终也。“立身”就是成就一番”事业,光宗耀祖,成为每个孝子的追求。这种鼓励子弟儿孙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进取精神,是孝道所蕴涵的最高道德要求。第五、移孝为忠中国传统社会中既然“国”“家”是的推衍,那么对于每一个子民而言,皇帝就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