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当代价值
孝道伦理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孝文化在维护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凝聚力、协调人际关系上曾经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进入近代以后由于社会变迁、制度的转换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中西文化交融日益强化人们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孝观念日趋淡薄。因此采用辩证的方法对传统孝文化进行分析研究探本溯源剔除其糟粕吸收其对当代社会有借鉴作用的精华并与时俱进地进行吸收改造不仅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对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一孝文化的形成和历史嬗变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说文解字》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由此可见孝字的最初含义应该是指子女对父母的善行和美德。中国人的孝道观念产生于何时学术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产生于商代也有人认为形成于西周时期。康学伟博士认为孝观念应当产生在原始社会的后期。但是“这时的孝观念只是一种敬亲爱亲的感情并未超出自然之性尚不具有阶级性”。西周灭商后周公摄政制礼作乐建立宗法制度孝意识被纳入宗法制度之中。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传统孝道随着宗法制度的破坏而出现动摇个体家庭经济进一步发展养亲问题逐渐突出。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家开始对传统孝文化进行新的改造。孔子提出孝亲不仅要做到养亲更重要的是敬亲和爱亲。经过儒家
f的改造孝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孝道思想首先伦理化并将其应用于社会实践的是《孝经》《孝经》对孔、曾、孟等人的孝道思想进行了全面的继承和阐述并对孝道的内容进行了广泛化、政治化。从汉代开始实行以孝治天下。唐宋以后经过理学家们的宣传改造走上极端化和绝对化的道路并最终成为封建统治者欺骗、愚弄人民的工具成为精华与糟粕共存的复合体。
纵观孝之历史演变过程可以看出由于受生产方式和宗法制度的影响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孝亲情结这种发自本能的孝亲意识经过历代思想家的理论升华和统治阶级的推广扩大使孝文化由家庭伦理转变为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孝不仅是个人修身齐家的基本要求也是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必备条件。正所谓“求忠臣于孝门之子”。由此可见孝之社会、政治地位的确立是孝文化能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承延续的根本所在。
二传统孝文化的内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孝文化是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