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画出了两条半径。师:你能指出哪一部分是扇形吗?郑红凯:上、下两部分都是扇形。师:我们会画扇形了,也就能自己制作一个圆锥了。对圆锥的侧面的认识,由一个有效的提问开始,从大胆猜测、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层层递进,水到渠成。事实证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学生是有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如果这个问题的结论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没有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那教学效果肯定是大打折扣的。
课堂故事二层层追问,精彩不断。
在认识圆锥的高时,有下列一段对话师:圆柱的高指的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谁知道圆锥的高指的是什么?”周伟琪:圆锥的尖到底面的距离。师:圆锥的尖,换一个词,就是圆锥的。周伟琪:顶点。师: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的距离是圆锥的高,这样表述准确吗?徐文利:应该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师:为什么要加上“底面圆心”这个条件?徐文利:因为连接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线段垂直于底面。师圆锥有多少高呢?徐宝乐:只有一条高。因为圆锥只有一个顶点,只有一个底面圆心。师: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徐乃天:拿着两把尺子下来准确地测量出圆锥的高。师:像测圆柱的高一样,把尺子靠在圆锥的侧面上,这样测圆锥的高行吗?徐静怡:这样测不行。这样测的不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这样测比实际结果大了。有效的追问,能牵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这样我们期待的课堂精彩就会如约而至。
自我反思
本节课,经过多次试讲、修改,最后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教学氛围和谐融洽。前后授课对比,有以下两点深刻感受。(一)放飞思维,收获意外的惊喜我在本节课的第一次试讲时,对“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的”的问题的探究,只是局限了一种“剪一剪”的方法,让学生把圆锥的侧面剪开,展开后观察是什
3
f么图形。这样做实际上是让学生顺着教师的设计在走,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体现不出学生的主动探究,其结果也是平淡无奇。第二次修改教案,把教师的提示改为让学生自己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怎样操作能验证自己的猜想?这个开放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方法:有把侧面剪开的,也有先把侧面用纸围起来,再展开的。最让我赞叹的是,有的学生想到把圆锥的侧面滚一滚,进行比较,观察滚过的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这是在课前预设中我没有想到的。这些奇思妙想闪动着创新的思维与火花,给我们带来意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