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估算教学前都有相应的口算教学作为铺垫,而笔算则相应地安排在最后(二年级上册的估算教学例外,它是口算和笔算安排在前,估算最后)。如三年级上册第70页例2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被安排在该单元的第二课时,而第一课时是口算乘法,之后为笔算乘法。2、题目类型比较单一,渗透的估算意识不强。一般采用“大约”、“够不够”、“能不能”等字眼暗示题目要运用或可以运用估算方法。如四年级上册第61页:刘宁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厘米,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二年级下册第102页:戏剧场共有400个座位,一年级有197人。二年级有201人。估算一下,两个年级同时看木偶戏能不能坐下?题型不够灵活,以至于学生一看到“大约”、“够不够”、“能不能”就采用估算方法,而其它具体情境的题目却几乎不会利用估算来解决问题。3、介绍的估算方法单一,主要介绍了“四舍五入”法和渗透了“相容数字法”(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以及“试商”)。只有在四年级上册第63页才以一道练习题的形式渗透了“集中数字法”。该题目是:一个粮店3天售出大米的数量分别是430千克、380千克、407千克,这个粮店30天大约售出大米多少千克?因为430、380、407都接近400,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看成粮店每天售出大米大约是400千克,从而估算出30天售出大米约为12000千克。估算方法在估算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估算的开放性决定了估算方法的多样性。而估算方法一般可归结为以下七种:四舍五入法、最左数字法、相容数字法、集中数字法、转移数字法、补偿数字法、特殊数字法。显然,课本介绍的估算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我们的老师和教材编者进一步挖掘与探讨。(四)第一学段估算教学的具体内容、目标与分析由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先前的经验不同,教材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对估算教学的内容、目标等方面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第一学段,《标准》明确指出:“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从内容上来说,第一学段主要是对数量的简单推算(主要是简单的整数加减
f乘除运算和一些估计)和对笔算的验算(整数加减乘除运算)。如表1所示:表1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有关估算的教学内容
年级二年级上册教学内容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第31页例4)二年级下册三位数加、减法估算(第98页例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