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人性漫谈
国著名哲学家休谟指出:“一切科学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联系,任何学科不论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正因为如此,人性成为古今中外一个魅力无穷而又争论不休的问题。在时间不断流逝的历史长河中,传统哲学家们总是希望发现经久不变的人本性,也曾提出了各种各样人性理论。一般认为,西方以“性恶论”为主,而中国的人性论则以“性善论”为主。
在西方,对人性的探讨源于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苏格拉底以前的时期,哲学家们关注的大多是宇宙本体,自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这一著名命题以后,哲学家转而注重对人自身的研究,人性也开始走进哲学家的研究视野。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对人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主张,治国要靠人格,统治者应当是哲学王。可以说,此时的柏拉图是一个“性善论”者。然而,到了晚年,柏拉图却从“性善论”走向了“性恶论”。他在《法律篇》中指出:“人类必须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则他们的生活将像最野蛮的兽类一样。……人类的本性将永远倾向于贪婪与自私,逃避痛苦、追求快乐而无任何理性,人们会先考虑这些,然后才考虑到公正和善德。这样,人们的心灵是一片黑暗,他们的所作所为,最后使他们本人和整个国家充满了
f罪行。如果有人根据理性和神的恩惠的阳光指导自己的行动,他们就用不着法律来支配自己;因为没有任何法律或秩序能比知识更有力量,理性不应该受任何东西的束缚,它应该是万事的主宰者,如果它真的名副其实,而且本质上是自由的话。但是,现在找不到这样的人,即使有也非常之少;因此,我们必须作第二种最佳的选择,这就是法律和秩序。”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也是一位性“恶论者”。他认为:“常人既不能完全消除兽欲,虽最好的人们(贤良)也未免有热忱,这就往往在执政的时候引起偏向。法律恰恰正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祗和理性的体现。”正是基于此种认识,他提出了“法治应当优先于一人之治”的观点。这种对人性的分析和对法治的推崇,对西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洛克和孟德斯鸠的国家权力理论就是建立在“性恶论”的基础之上的。他们认为,人的本性并不是尽善尽美的,而是存在着丑恶、自私等不完善的方面,尤其是人的道德的天性无法普遍抗拒权力的腐蚀,正是从这一理论前提出发,他们才主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政治制度。
中国人对人性的探讨始于先秦时期的孔子。孔子对人性虽未曾明确提出“性善”或“性恶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