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主张,但由于他把人视为有道德的动物,故在基本的价值观念上开创了德性主义人性论的先河。孔子之后,有关人性的思想和主张在诸子百家那里获得较为全面的讨论,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
f人性论争论的高潮,也基本上确定了我国人性论理论的传统。在中国的学术与政治冲突中,孟子是性善论的最重要代表。他认为,人是有本性的,而且这个本性不仅是善的,而且几乎是至善的,其理论基础就是人的天赋本性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之四“善端”。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他又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此四者是人人都具有的、与生俱来的、内在于己的,因而人性就其本性来说是善良的。在此基础上,孟子认为,只要从先天具有的“善端”出发,内求于己,经过不断地扩充、发展,人人都可以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君子,从而获得道德上的完善。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性的“恶”,孟子认为,是由于人们放松了对“善端”的培养扩充而造成的。所以,他主张消除恶的最根本、最便捷、最可行的办法是“以善制恶”,而不是“以恶制恶”、“以怨报怨”。否则,势必会使社会陷入更加深刻的仇恨与纷争之中。
与孟子不同,荀子提出了性恶论。在荀子看来,人生下来就有好利、好嫉恶、好声色的本性。荀子认为:人求善这个事实本身就是人性非善的证据。因为,人决不会追求自己
f身上已经存在的东西,而应该是自己所没有、或者现在还不具有的、或还不充分具有的东西。荀子认为,与“文理隆盛”的“伪(习性)不同,本性是“生之所以然者”,既“不可学”,也“不可使”。习性只能附着在本性之上,而不能取代本性,即他所认为的:“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因而,人之性是本恶的,为了避免“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必须师法之化,施以礼义之道而归于治,亦即“化性起伪”。荀子的“化性起伪”说并不是要除去人之好利、好嫉恶、好声色之本性,而是使其在“礼义”的规制下得到节制。表面上看,荀子和孟子在人性的善恶问题上所持的立场几乎是完全相反的。不过,孟子说人性善,荀子说人性恶,他们并不是没有看到人性的另一面,而是为了政治上的需要(孟子提倡仁政,荀子提倡礼治),只是他们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