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阅读量的多少和
质的优劣。我们读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吸收的往往是无形的精神滋养而不仅仅是那些具有
可操性的表达技能。你可以从名人传记中读到不同的奋斗轨迹,从而对人生的选择生出诸多
感慨;你可以从描给高科技发展的文字中读到雄视天下的胸怀与气度,由此领悟到人生的短
暂和生命的崇高;你可以穿越时空隧道,与古今中外的智者进行思想的对话,借他们的智慧
之光照亮生命的征程;你可以从飘逸着古典情韵的诗句中,遥想个人的悲欢和时代的兴衰。
然而,学生的语文课堂阅读却近乎“戴着镣铐跳舞”,少有真正的心灵自由。很多时候,
孩子们不是在阅读,而是在做一门莫测高深的“学问”。摆在他们面前的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
文章往往前有“阅读提示”,后有“思考练习”,它们像“伏敌”和“追兵”一样,把他们的
阅读“逼”向编者根据所谓的知识系统与能力层级而设定的的“训练目标”。在这种前后夹击
的阅读处境中,鲜活的文本大多成了诠释与印证某个知识点或某项读写技能的“例子”。一般
的课外阅读显然缺乏这种“学术含量”,问题是,如果要孩子们从轻松随意的课外阅读走向“正
襟危坐”的研究性阅读,相信其感受决不亚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次我收到一封读者来信,信里面是一张他们学校的语文试卷,试卷里有我的一篇文章
的一个章节,文章的题目叫《求医》,然后有八个选择题。我从未想过我的文章可以入选试卷,
于是很细心地完成了考卷,结果发现我只做对了三个选择题。最最荒谬的是,我居然选择错
了画线句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他这么说,还真有些道理,一位数学老师他不需要懂
得偏正、主谓,也不需要划分句子成分,照样教
懂概念、照样让学生读懂题意;一位物理教师他不需要懂得论点、论据、论证的知识,
照样写出有价值的科技论文;照理说,语文老师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和文学的神奇力量有
异乎寻常的敏感与激情,也就是说,有一种独特的“语文味道”,离开教参和资料能读懂一篇
文章的有多少?经常写文章的又有多少?读了一辈子教参、资料,编了一辈子练习题,结果
就是读不懂、写不出来。
看来,学习语文不是左分析右分析,也不是训练这训练那,关键是要背,尤其要背古代
经典,然后是多写,始则“放胆”,终至“小心”。多背、广读、勤写当为语文学习最质朴的
规律。语文课的学问全在于此。
所以,语文老师不应该是一个仅用文章学原理解读教本、以追求教学方法与技巧为要着
的“教书匠”,更不是一个教参话语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