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复制者。
我以为这种意见有些偏激。否则,语文教师该失业了。
第二个问题,教材的“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所谓教材的原生价值,是指教材作为
客观阅读对象为读者提供的信息价值,它是被选入教材的文章在选入教材之前就存在的:所
谓教材的教学价值,是指教材作为教学材料为学生提供的如何处理信息的价值,它是这些文
章被选入教材之后才产生的。不管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还是教学内容,我们关注的,主要
应该是它的教学价值,而教学价值是隐藏在教材的原生价值之后的,是需要开发的,是生成
f的。文选的提供,并不意味着自动解决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问题。这个问题也要由老师来解决,这又是一大麻烦事,只好照着教参教了。(在“课文价值取向”的概念中,首先是作者的价值取向。作者写成一篇文章,总是要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从中无不体现着自己的价值取向,这当然是毫无疑义的。我们要传达课文的价值取向当然也离不开对作者创作本意价值取向的探求。但是,作者的价值取向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时间空间的局限。特别在今天,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随之发生激剧的变化。阅读前人的作品,对于作者的价值取向,既有认同、接受、赞赏的一面,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异义和碰撞。这是很正常的,体现了阅读的本质:即历史性读物总是在不断更新的阅读中生成着永不完结的意义。许地山先生是大手笔,我们无意贬低其作品的意义。然而在上个世纪前期创作的《落花生》,对当时社会达官贵人、纨子弟虽外表华丽但却是寄生之虫,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社会现象的抨击无疑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当时的现实似乎使“外表好看”而与社会无用之间,有着一种比较普遍的联系。可是,在今天,既对人民有用而又注意仪容之美却成了社会的主流文化,小学生在认同对社会有用的同时认为也应当像石榴、苹果一样注意外表好看又善于推销自己,这正体现了社会的发展,价值观念的相应改变,应当是无可非议的。我们在赞赏许地山先生做一个有用的人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又有了新的认识,即做一个有用的人而外表又好看的则更好,正是体现了对历史性读物在不断更新的阅读中生成出来的永不完结的新的意义。我们不难看出通常所说的“课文价值取向”,实质上应当是教材的价值取向。这就不能使学生仅仅局限于对文本作者的价值取向的认识。教材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应奉为“圣经”,学生不仅可以接受、赏析,也可以质疑、批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