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透给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文体不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平衡度也会不同。
反观平时的语文课堂,千篇一律的现象很突出。从识字学词到朗读课文再到逐段理解到内容概括,从词句含义揣摩到文本情感体会,从主题归纳到写法迁移,延伸阅读,林林总总几十个教学点。平均两分钟就完成一个教学内容,就好像看电视,40分钟换20个频道。眼花缭乱却没有留下印象。
举例说明,如果让王崧舟老师用诗意语文的思路去讲《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让薛法根老师用“智慧语文”的思路去分析《长相思》,效果是不会太好的。古诗文教学侧重于“情”,说明文教学侧重于“理”。另一个例子是《爬山虎的脚》,有些老师的重心常常只在内容上,比如“长大了的叶子是怎样的”“新叶子是怎样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爬山虎的脚是长在哪里的,我们来画一画”“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而没有注意到文章中“跳转话题的句子”,比如“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爬。今年,我注意了……”换句话来说,我们教这篇文章,常常也只是在教内容,教零散的知识,碎片化的知识教学,不仅违反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同时也忽略了对文章人文性的挖掘的。
还有就是,有些教师将教学内容错位,异化语文课的性质。比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中,有的老师在分析“寒冷与饥饿夺走了小女孩的生命,可以想象,她的死是极度痛苦的,但为什么她死的时候嘴角还带着微笑?”这句话时,由于过度深入地分析,将教学内容错位,硬是把感人的童话课上成了惊悚的侦探课。再比如在学习《詹天佑》这一课时,有的老师提出“人字形”铁路是怎么回事?“中间掘井法”为何能提高工作效率?给人的感觉是把语文课上成了铁路工程课。教学内容错位把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弄散了,还从何而谈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教育、多元文化的人文性呢?
再如《普罗米修斯》一课,老师就可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跨越时空,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让心与心慢慢地贴近在一起,尽而感受到普罗米修斯的伟大,神话的无穷魅力,这样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衔接就会是水到渠成,浑然一体的。
为什么大部分学生学了很多年语文,就只是喜欢读读文学类作品,议论类、
f说明类、应用类作品,他们不仅读不来,而且也写不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老师缺乏“依体而教”的意识和探究,不能把那些文体的特点和美点充分地展示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