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可能在语言、逻辑与推理、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交往、内省、自然观察方面,有不同的智能表现和潜质。台湾某小学在“整合”全校的课程时,就是依据这个关于“人”的核心理念展开了本校的课程框架。
4.学生需求评估通过正式的渠道而不是主观判断,了解学生、家长以至社区对学校课程的需要情况。
5.资源评估在自然探究、社会亲近、个人成长三个方面形成社区、学校、家庭、网络资源的基本列表。
6.形成课程规划对全校的课程结构、实施要求、相关管理制度进行设计,并使它在全校发挥法规的效力。
7.培训使所有相关人员(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其他志愿参与者等)理解课程框架,并掌握基本的实施技能,做好课程实施的准备。
8.过程调控解决实施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保证实施过程达到预定目标和水平。
9.总结评价对新课程的实施效果和经验、困难形成判断。10.改进开始进行第二轮的开发活动。二、校本课程的整体结构过去,我们往往习惯于采用“堆垒”的方式设置学校里的课程,觉得什么课程重要,就开设什么课程,觉得什么活动过时了,就把什么活动拿掉。这样的做法无法体现教育者对于“教什么、怎么教”这个课程问题的整体见解,使整个课程结构显得很散乱,并因此而减低了学校教育的总体效果。使全校的课程结构化,这是校本课程开发无法回避的任务。所谓结构化,就是从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出发,使所有的课程内容形成逻辑联系。结构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操作:板块设计、层次设计和年级设计。首先,板块设计在一级指标的层面描述了一个学校课程结构的总体框架。在一个学校中,各种课程内容都应该以一种整合的方式、以板块式结构呈现出来。在执
f行新课程方案的情况下,学校的课程结构要以国家课程方案的总体框架为核心,在此基础上进行校本化的整合。
其次,同一板块的课程内容本身,也应该经过结构化设计,以形成内容展开的“层次”。通常情况下,课程内容包含这样四个层次:板块(或领域、学科群)→科目(或主题)→单元→活动(或课题)。一个领域中总是可以包含无数的主题,同样,一个主题中可以包含无数的单元,由此类推。学校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课程内容也不是无限的,因此,结构化的过程就是在逻辑线路的引导下,学校教育者对课程内容的斟酌、选择、取舍的过程。
最后,要对全校所有年级的课程内容做出统一的安排,对课程内容进行纵向设计。合理的纵向设计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防止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