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归化与异化
作者:韩静刘含颖周思思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02期
摘要归化与异化作为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历来是翻译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之一。有人认为归化和异化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二者是对立的。翻译界内部也出现了归化派和异化派。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把归化和异化看作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从二者的对立面和统一面分别阐述并指出二者总是同时并存的。
关键词归化异化矛盾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翻译界对归化和异化的争论由来已久。早在1813年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就提出翻译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另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1995年文努蒂使用术语“归化”和“异化”。归化和异化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翻译目的中占据着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但二者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转化。
1从对立的方面看归化和异化
归化主张译文应以目的语为归宿异化主张以源语为归宿。下面我们举例说明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不同之处。Ma
yheadsarebettertha
o
e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人不及众人计。很显然第一种翻译是归化法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译文向目的语靠拢。第二种翻译是异化法向源语靠拢。
归化和异化的对立还体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译者意图二者占据的地位不同。我国翻译历史悠久从古至今归化与异化往往处于相互斗争的局面并交替占据着矛盾的主要方面。但同时我们应看到二者有走向统一的趋势。
古代归化与异化之争主要表现在佛经翻译中的文质之争。本文重点以晚清至今的文学翻译为例讨论归化异化主流的交替。19世纪末由于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我国译界开始翻译西洋文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要考虑的是顺应晚清的文化趋势博得读者的喜爱。因此他们大都采取夹译夹作改写改译的方法。这一时期翻译以归化为主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1919年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随着“五四”文化运动的兴起许多翻译家和作家译介外国文学作品以达到丰富汉语语言的目的。这一时期译者一般都采用了异化法。但从30年代后期归化又占据了主导地位。翻译家张谷若主张用“地道的译文翻译地道的原文不能逐字死译”。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空前繁荣。以卞之琳为代表的一些翻译家赞成用异化翻译法而同时期的傅雷、钱钟书等倾向归化法的翻译提出“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化境”的主张。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大量引进西方的文学作品增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