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翻译:归化与异化的悖论
作者:刘文军来源:《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2期
摘要:古今中外,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论争源远流长;从崇尚归化到提倡异化,并把异化翻译当作激进地抵抗归化翻译的手段,当代译者学者们似乎走向了文化诗学与意识形态上的觉醒。但必须认识到的是,翻译从其本身概念内涵上看是归化与异化的悖论;归化与异化对立统一于翻译过程,它们矛盾对立但并不对抗,在实际的翻译中它们是共生互补关系。
关键词:翻译归化与异化悖论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0802008003
一、归化与异化论争溯源
译学界关于归化与异化的概念,在西方远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西塞罗Cicero、贺拉斯Horace和哲罗姆stJerome等人所论及的字译wordforwordtra
slatio
与意译se
seforse
setra
slatio
,近则可追溯到1819世纪德国著名翻译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的名言:译者要么尽量不打扰原作者而让读者靠近作者,要么尽量不打扰读者而让作者靠近读者;在中国,远的恐怕可以溯源到汉代佛经翻译时期的“文质”之争,近的应该是民国时期以鲁迅和梁实秋各为代表的“硬译”与“顺译”之争。鲁迅当时在谈到翻译时认为:
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但这保存,却又常常和易懂相矛盾:看不惯了。不过它原是洋鬼子,当然谁也看不惯,为比较的顺眼起见,只能改换他的衣裳,却不该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
所以他主张宁愿译得不顺也不要那“剜眼削鼻”式翻译。但是他的翻译主张及实践受到当时以梁实秋为代表的右翼集团的群起攻击,提出“宁顺而不信”的翻译主张对抗鲁迅“宁信而不顺”的翻译主张。当时绝大多数论者似乎都推崇归化翻译。后来关于翻译标准的讨论,如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许渊冲的“美化之”艺术等,也都倾向于归化。总之,当时的论争主要是居于语言学范式内的“文”与“质”、“直译”与“意译”的探讨,还不能说是具有自觉性的归化与异化之争。在当代西方,维努帝Lawre
ceVe
uti从文化、政治、权力、诗学高度把归化与异化这个论题引人译学研究,极力提倡异化翻译以抵抗西方文化殖民霸权与暴力,引起学界重视。在当代中国,刘英凯“归化翻译的歧路”一文引起国内关于归化与异化作为两种翻译策略的热烈讨论,学者们受维努帝等西方学者的影响,似乎一边倒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