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文化输出驱动下的归化与异化
作者:曾光湖来源:《老区建设》2015年第20期
提要以目的论为指导,探究了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在文化输出中所取得的不同效果,进而提出在文化输出的背景下,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取决于满足不同需求的文本类型,在对外翻译中译者应采用不同的方法,以达到文化输出的目标。
关键词文化输出;归化;异化
作者简介曾光湖(1976),男,江西财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外国文学。(江西南昌330025)
一、归化与异化之争的焦点
1987年,《现代外语》发表了“归化翻译的歧路”一文,由此引发了翻译界旷日持久的归化、异化之争。归化与异化这一术语由LVe
uti首先提出,他把归化描述成“是一种帝国主义殖民和征服的共谋,是文化霸权主义的体现”,而异化则是“对强势文化实行殖民文化统治的反抗手段”。在国内,归化与异化之争的源头可以追述到直译与意译之争。在中国翻译史上,支持直译和支持意译的均有人在,唐玄奘主张翻译要“求真,喻俗”,严复则笃信“信、达、雅”。鲁迅说“翻译要宁信而不顺,力求原作的风姿”,而赵景深则相反,认为翻译要“宁顺而不信”。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后,归化、异化之争越显激烈。异化支持者认为“归化会改造原语国度的客观事实,扼杀其民族特点,同化归宿语言,因此就必然是对原文的歪曲”。主张归化的学者也提出了他们的主张,如傅雷的神似论认为“翻译如同作画,应效果而论,所求的是神似而不在形似”。再如钱钟书的化境说提出“译笔无妨出原作头地”,提倡张扬译者的创造性。
归化与异化之争的焦点在于是以目的语文化还是以源语文化为翻译的归宿。主张异化的学者认为翻译应以源语文化为归宿,一是可以让译文读者了解异国文化,二是可以丰富目的语文化和语言表达方式。主张归化的人认为归化能打破原文的束缚,在异化不能达意的情况下传达原文精神,更能贴近读者。
二、文化逆差和文化输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再次屹立于世界经济之林,然而我国文化逆差却依然显著。据统计,2010年我国进口版权贸易金额为37393万美元,而出口仅为375万美元。另根据国家图书馆的统计,20世纪中国翻译了106800册外国著作,而西方国家翻译中国著作仅百余册,现代中文著作译成西文的更是少之又少。这种东西方文化交流上的惊人的逆差不禁令人扼腕。为结束中西文化交流的单向透支和文化赤字现象,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快文化输出的步伐。长期以来,我国在文化交流上主要采取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