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与整理(一)_袁燕勤
《分类与整理(一)》教学案例与反思
一、教学课题:教学内容: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27页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分类,通过操作学会分类、整理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学会把物体按一定标准分类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分析。教学难点: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气球形状卡片、头饰、彩色笔、白纸。二、教学背景: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相关分类的生活经验和数数、比较物体数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能力准备,而该年龄阶段的学生,自主探索、归纳、总结的能力虽然还比较薄弱,但也经历了一个学期的培养,对自主探究知识、小组讨论等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具备了简单的能力。三、教材分析: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本单元的《分类与整理》,是本套新教材第一次出现统计的内容,教材巧妙地将分类与统计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强调在分类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并呈现分类的结果(收集到的数据),突出分类是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基础,同时也将统计教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收集、整理数据简单地渗透给学生了。因此,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亲身经历探索过程、小组交流、汇报分类方法来提升学生把物体按一定标准分类的技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对于简单的计数整理、观察数据,由于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已经有了数各种物体数量的能力和比较各种物体数量多少的能力,老师设计了先让学生试着数一数、记一记,再小组展示总结归纳出简单的象形统计图方法的教学模式。同
f时在练习设计中注意做到实效性、多样性,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学生的分类与整理能力,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获取新知。四、教学方法:根据新课标要求与学生特点,在教学中我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亲身经历把物体按照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和对相关数据进行简单整理分析的过程,从而加深对分类以及数据整理的理解,学生也易于接受与理解。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