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XX医院检验科
文件编号:LJ001
第1版第1次修改
血涂片评价和分类计数质量控制流程生效日期:
一、血涂片评价质量控制流程(一)样本采集
将静脉血采集于EDTA-K2抗凝剂中(浓度为每毫升血液含15~22mgEDTA-K2H2O)。采血后立即混匀,应拒绝分析有肉眼可见凝块的样本。(二)血涂片制备
血涂片制备是否合格、染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质量。1、要求所用玻片清洁、干燥、无尘,大小为25mm×75mm,厚度为08~12mm。使用载玻片时,不要用手触及玻片表面。2、做好明确标记。3、使用EDTA-K2抗凝血液样本时,应在采集后4小时内制备血涂片。在制片前,样本应充分混匀。注意,样本不能冷藏。4、每份样本制作3张血涂片。5、如果样本中白细胞数量少时,需要制备更多血涂片(如6张)。6、用楔形技术制备血涂片。在玻片近一端13处,加一滴(约005ml)充分混匀的血液,握住另一张较狭窄的、边缘光滑的推片,从血滴前沿方向接触血液,以30~45角使血滴沿推片迅速散开,快速、平稳地推动推片至玻片的另一端。7、血细胞比容与涂片关系。血细胞比容高于正常时,红细胞较多,血液粘度较高,用较小的角度涂片,可获得满意的血膜。相反,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时,血液粘度较低,需用较大角度涂片。8、良好血涂片的要求
1血膜至少长25mm,至玻片两侧边缘的距离至少为5mm。2血膜边缘要比玻片边缘窄,且边缘光滑,适用于油镜检查。3血细胞从厚区到薄区逐步均匀分布,末端呈方形或羽毛状。4血膜末端无粒状、划线或裂隙。所有这些情况会使白细胞集中在这些区域内。5在镜检区域内,白细胞形态应无人为异常改变。通常,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抗凝血会
造成白细胞形态的改变,如胞浆内形成空泡,核分解破裂等。应将抗凝血液保存时间的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除部分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外,镜检区域内破损白细胞量应2%。6无人为污染。9、血膜必须充分干燥,否则在染色过程中容易脱落。(三)血涂片染色染色的目的是使细胞的主要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染上不同的颜色,以便于镜下观察识别。良好的染色能准确鉴别成熟和未成熟白细胞或异常细胞。1染料的选择Roma
owsky类染料的质量直接影响染色效果。在pH64~70条件下,染料与细胞中特定成分(细胞核和细胞浆特殊颗粒)相互作用,产生典型的颜色,如细胞核染深紫色,红细胞
f染鲜亮的橙红色。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其他细胞必须能显示清晰的核浆分界,能识别核染色质成分和细胞浆的颜色差异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