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审美教育
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小学语文新教材进行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研究的问题。小学语文教材有不少优秀的课文,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可感性较强的艺术形象,特别是每一课的插图都很新颖,很有趣,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在讲授这类作品的时候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很有必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尽情地享受,从而达到陶情养性,美化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的目的。一、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美、欣赏美。面对这么色彩斑斓的书本,教师应诱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审美联想、想象,体会课文所包含的自然美、生活美、形象美和艺术美,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生活、大自然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师应根据儿童爱想象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入手,触发学生情感,在感受、欣赏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形成审美观。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促进联想,开拓创新的空间,发挥创新的潜能。学习有情有景的课文,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创造想象,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如教《春雨的色彩》一课时,一边播放春雨的录音,一边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外面是什么声音?感受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学生们有的笑咪咪地说:“那是春姑娘播种的声音。”有的甜甜地说:“那是百花齐放的声音。”有的欢快地说:“那是天使唱歌的声音。”还有的轻轻地说:“那是蜜蜂采蜜的声音。”这时告诉孩子们:“我也听到了,我听到了你们诗一样的声音。”这下孩子们可乐坏了,学习的劲头更足了。这样充分地让学生在感受和欣赏美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提高了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美、演绎美。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理解美,演译美,关键的一环就是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新教材中有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挖掘教材,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理解、感悟,体会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色彩、意境等,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得到最舒畅的审美体验。如教《荷叶圆圆》一课时,边让学生欣赏夏天的美景边启发学生理解:这是一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荷是夏的标志,荷叶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让我们去看一看,摸一摸那圆圆的、绿绿的荷叶,理解、感受充满童趣的童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了,个个都急着去阅读课文,去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