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能力。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允许学生独立地进行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2、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学生的组合。3、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是以班级、年级段或学校为活动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近自然,走入社区,走向社会,在开放的时空中开展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因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教师要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要对校外活动的空间范围、活动情境进行事先考察和推想并作出合理的规划。学校和教师要尽可能地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鼓励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可能的前提下,参与学生的校外活动。五、工作措施1、制订课程计划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国家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课时为每周3课时。根据现阶段学校实际情况),确定课表内“综合”课时为每周1课时,其余2课
f时与课表中“班队”“信息”及其他学科等课时相结合。、2、建立规章制度制度政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的根本,也是的必、备条件。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常态课”,必须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或激励机制。学校用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班级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等。3、加强师资建设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殊性,师资队伍建设是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的充分条件。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建设一支庞大的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1)加强与各级教研机构合作,全面参加业务培训,促使指导教师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把握课程的特点,掌握课程实施的方法。(2)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指导教师快速成长。培训要求:①参加培训的教师相对固定;②培训时间要保证,有教师系统学习;③培训的内容系统全面,专题设计合理;④培训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既有理论学习,又有自主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