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是说,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公共性和学术性是完全一致的。
课程建设创新是高校培养与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艺术教育的目标是要通过学生在学习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
f养,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全面和谐发展。进行课程建设创新,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路径。创新要应用到实践中来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我们总结出创新的具体措施如下:一、艺术教育课程内容上的“地方性”与“一、二课堂兼容性”创新
以地方艺术为主体的课程内容创新。可以将代表性的地方艺术纳入课堂,既让学生感受亲切、易于接受,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传承地方优秀艺术,从而更好地做好保护与发展地方艺术的工作。
以常规艺术实践主干活动为主体的课程内容创新。可以实施以艺术实践活动为主体的课程建设创新,将学生广泛参与的艺术实践主干活动,如合唱、舞蹈、简笔画、广告设计等阶段性地纳入课程设置范畴,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形成教与学、训与练的互动,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二、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上的“兼容性”与“多样性”创新。
进行与其他课程的兼容性建设。可以依托体育在公共课程中的强势地位,加强艺术与体育兼容性课程的设置。也可以有意识的加以培养和实践。还可以利用人文科学课程设置面广的优势,加强艺术对其他人文科学的渗透与交叉,使艺术教育借助其他课程得到更充分的扩展。
进行课程开设的多样性建设。充分利用自有资源,广泛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树立大课程观念,将艺术教育纳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加强对各类艺术实践和艺术竞赛的指导,把相关的培训与学习纳入教育课程,并计入学分等等。
加强建设高校艺术教育建设,契合“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根本教育理念,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1丁析:《关于艺术课程学科综合之思考》(《艺术百家》2005第6期)2冯兰芳:《关于普通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的思考》
f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