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关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与发展研究
摘要:2006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但从实际看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与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存在“异化”现象非常突出,课程设置与教材、教学模式远离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特质”。如:(1)把本应该是人文文化的艺术课程“搭车专业课程进行教学”,课程内容侧重于专业知识与技能;(2)把高校开展的艺术课程靠向单一“美育”,弱化艺术课程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功能;淡化艺术教育对思维方式、创造能力、个性情感等方面的功能。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地方性课程建设创新
2006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但从实际看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与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存在“异化”现象非常突出,课程设置与教材、教学模式远离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特质”。如:(1)把本应该是人文文化的艺术课程“搭车专业课程进行教学”,课程内容侧重于专业知识与技能;(2)把高校开展的艺术课程靠向单一“美育”,弱化艺术课程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功能;淡化艺术教育对思维方式、创造能力、个性情感等方面的功能。
由于高校“公共艺术”的教育(对象)目标、教育目的、教育性质不同,因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不同于专业教育的一种独立的课程体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应该是具有文化属性的人文课程,它的课程目标不是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不是培养艺术创作或设计专业人才,是针对国民人文素质的提高而言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是关怀“人文精神”和关注“人”的各种潜能开发,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课程,是提高国民素质的课程。
教育目的要求高校公共艺术的课程必须走出狭隘纯粹的艺术本位的课程观念,课程必须体现学生思维方式的多元化、掌握知识的综合化的功能,必须有利于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人本”全面和谐发展。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在施教内容上必须走向综合化,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文字艺术等融为一体交叉与融合;能把美学、艺术批评、民族文化、历史、哲学等不同内容有机进行相互渗透。
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来看文理之间,学科之间都应该是一个有联系的整体,因为这种课程就是面对文理各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课程应该与各种学科在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学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