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的元素而丰厚。
文章的912小节,是交响乐的第二乐章,可以将其视为如歌的行板。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调,叙述了肖邦对故园的缱绻之情。青春年少时的肖邦,总是经常带着他心爱的妹妹一起探望故园,他“总爱坐在这小河边,坐在小桥旁的这棵大树下”,“总要走这条遍植垂柳的普通小道”;年青时代的肖邦浪迹天涯前,还“专程从首都来到这里,跟故园告别”。无论是故园的茅舍、小桥、流水,还是秋日,他一样都怀着“无限依恋”。在肖邦的心目中,“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的象征”。即使是他身处他乡,眼前也总是“浮现出了故园的景色”,耳边也总是回荡起在故园“听见过的歌”。“我怀念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姐妹……”肖邦写给友人的信,平添了一种悲音。故园的一草一木都流进他的血液中,也融进了他的音乐里。他内心深处的“万种离情”、“一怀愁绪”都被他净化在音符中,即使是“关山阻隔”,即使是“命运多舛”,也无法割断这绵绵悠长的情思。“倘若此刻我们听到,或者亲自弹奏伟大作曲家临终前的最后一组玛祖卡曲,我们必能从中听到昔日国内歌声的淡淡的旋律。”沉重的语调又强化了这种悲音的力度,读之无不让人动容。
第二乐章的意蕴是第一乐章“音乐因渗透着故园的元素而丰厚“的深入展开,强调了肖邦音乐中的“祖国的旋律”、“祖国的音响”。
文章的1319小节是第三乐章,可以将其看成快板。作者由既往的回忆重新回到现实,回到“肖邦之家”。这里有肖邦的音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流”,于是全世界各地的人向“清流”涌来,他们不仅仅是“为取得一瓢饮,为分享这馨香醉人的玉浆”,更是为了“表示对这圣地的敬意”。就连世界上最为杰出的钢琴家都把能够在这里弹奏一曲肖邦的作品“引为莫大的荣幸”。那些挤满在房前屋后的听众,他们则在肖邦的音乐中或领略到“无限美好的世界,或引发起“甜蜜的回忆”,获得“莫大的精神享受”。而在波兰沦陷,肖邦的音乐成了违禁品之际,依旧有一些人会偷偷摸摸去演奏、去听肖邦的音乐,他们从肖邦的音乐中感受到“自己祖国文化的伟大”,汲取了“无法窒息”的“民族精神”。
16小节可以看成是快板中的小插曲,就是德居斯太因侯爵对肖邦说过的一段话:“我听着您的音乐,总感到是在同您促膝谈心……我接触到您身上那点最美好的东西。”肖邦身上“那点最美好的东西”是什么呢?有个故事可以形象地说明这一特点。华沙起义失败后,肖邦一直居住在巴黎。有一天,肖邦与李斯特、希勒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