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引”字析疑
历来中学语文教材及其他诸多选载《兰亭集序》的读本,对文中“引以为流觞曲水”一句都释为“引来清流急湍作为流觞的曲水”。笔者以为,这一因因相承的传统释义极其值得商榷。因为,如是解释,与原文所暗含的诸项语言信息多有舛背。
原文有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历来中学语文教科书对“修禊”或“禊事”都解释为:古代的一种风俗,是古代到水边洗濯、嬉游并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既是在兰亭修禊,则兰亭当必在水边无疑,并且这水也必定是属天地神灵的自然之流,而不可能是人工凿源引来之水。在兰亭水边祈福,名士们在此行“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的高雅嬉游之举,则嬉游之所,即用来“流觞”的“曲水”,自然也就是临之祈福的同一水流,而绝不存在凿渠引水来作“曲水”的可能。所以从古代“修禊事”的风俗来看,把“引以为流觞曲水”句中的“引”字解释为“引来”之意,显然与当时的民俗相悖。
文中描写兰亭周边的风景道:“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水流如带于亭之左右,写出水流左右夹亭而过,倒映着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仅凭这一节写景已可看出,兰亭乃两面临水而建。这一描写也正与兰亭的建造地点相吻合。兰亭建在兰渚,渚者,水中小块陆地也,则兰亭当然是两边临水,故曰“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正因为兰亭如此临水,水中又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绝美倒映风光,山、水、树、竹、亭,上下天光风景,自成一派人间绝景,理所当然也就既成了一个修禊事的好所在,成为名士们聚会嬉游的绝佳处;而用这如带而过、现成的清流激湍作流觞的曲水,临水赋诗,便成为聚会于兰亭的名士们的雅行。亲近自然,融入自然,在自然的怀抱中,列坐在顺势自然流淌的水流旁,行流觞赋诗的雅兴,尽享名士聚会的雅趣和愉悦,这才正合“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的本真情怀。如果为了流觞的需要而兴师动众,专门开凿一条人工的渠道,将“清流激湍”引入兰亭,或引入兰亭之畔,那么,人工刻意而为渠,又还有什么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纯乎天然、一派本真的意趣可言呢?名士们怡情自然山水的情怀,又还何所寄托呢?自然天真的意趣也就大减甚或尽失,那么,一觞一咏又怎么能够“亦足以畅叙幽情”呢?所以,从名士情致上说,人工凿渠引流无疑是一桩大煞风景之举而断不可为的;所谓“引来水流而作流觞的曲水”的解释,无论与事理或与名士情怀,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再从文脉上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