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有充分的讨论,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都能积极参与,是否真正体验了学习过程。(2)学生的思维状态。课堂上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探索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是否能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3)学习效能。一堂课后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2以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生动活泼的环境为诱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因此课堂教学要注重有效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主要来自于数学本身的魅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挖掘教材内容,做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心人,把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突破口。从学生渴望解决的实际问题出发提出新的课题,充分揭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利用实物、教具增强数学形象的直观性,诱导学生欣赏数学,以古今数学发展的广阔
f背景吸引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背景去理解数学,用数学知识处理生活实际问题等,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亲和力。引起学生对结论的迫切追求的愿望,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参与的位置。
高一在讲“解斜三角形应用举例”时,例题二是一个曲柄连杆的实际问题:“已知当曲柄cb绕c点旋转时,通过连杆ab的传递,活塞作直线往复运动。当曲柄在cb0位置时,曲柄和连杆成一条直线,连杆的端点a在a0处。设连杆ab长为340mm曲柄cb长为85mm曲柄自cb0按顺时针方向旋转800,求活塞移动的距离。”由于不少学生对曲柄连杆根本就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因此有的甚至连题意都读不懂。于是在讲课中我急中生智,随手将一教案纸叠成条状在黑板上给学生具体演示了一下,然后让同位间两名同学相互配合演示,抽象出数学模型,转化成纯数学问题,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实际许多抽象问题我们都可以通过这种具体模型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感性认识。
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另一个主要来源是数学教师自身的教学。课堂教学是师生间一种情感的交流,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我们不能将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不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并抱有积极的期望,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把这种信心传递给学生,进而转化为学生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注意以愉快喜悦的情绪影响学生,多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以期待信任的目光和语言引导学生,使师生间产
f生融洽的情感交流,帮助学生增强信心,提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