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营销不再是区分男女消费群的问题,而是男女消费的互相影响、转移和融合的问题”。
有学者继续细分下来认为,在电视、房产、旅游等原本被认为无性的市场中,可以继续走弱化性别差异的策略,模糊产品的性别属性,将产品诉求点转向其他。而像化妆品、服饰等原本被认为有性的产品,可故意模糊传统已有的对产品的性别属性认识,强调男女共用。这种弱化最大的好处就是以中性化的产品设计、理念来开拓市场,扩大市场覆盖。
二、性别角色渐变与性别营销
学者朱文娟对“性别角色”这一概念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简单的性别划分以及建立在这种简单划分基础上的性别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各种分析存在着一些缺陷,对于营销实践的指导意义并不大。当前,男性或女性都发生了性别角色的渐变与分化,各自形成了更多的性别角色。有关性别角色的界定有两个主要的维度,一是生理维度,即男性和女性;二是角色维度,即男性化和女性化。
据该学者分析,最男性化的性别角色分别是男权主义者和女权主义者,虽生理性别不同,但是都具有某些类似的男性化性格气质和生活方式等。与之相对的最女性化的性别角色分别是传统女性和花样男人,他们也都具有某些相似的女性化性格气质和生活方式等。
该学者对消费者性别角色研究提出这样的一套逻辑:男性和女性仅仅是从生理上对消费者性别进行了角色分类,在男性和女性性别之下,各自存在四种渐进的性别角色,每种性别角色具有不同的气质特征、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在消费特征方面,每种性别角色也表现出不同的消费心理、行为与偏好,形成了一种性别化消费,而这就为性别营销的有效性指明了方向。建立在这样一套分析基础上的性别角色划分似乎也给性别营销这一概念找到了更为贴切的理论来源。
三、性别营销策略
基于性别营销实践中的不同走向,可分为强化性别差异策略和弱化性别差异策略。
1、强化性别差异策略
有关强化性别差异的传播策略问题,有学者对其进行了总结归纳: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首先要有清晰、明确的产品性别定位。包括性别特征和产品质量、名称、包装等性别体现,彼此界限不容模糊。其次,性别细分不应只是初级、表面上的细分,还必须配合其他的细分变量,如收入、职业、社会阶层等进行二次细分。最后,借用性别概念推出的产品,不能仅在概念的炒作上。“虽然在产品的认知阶段,新奇的概念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但进入实质性消费阶段,消费者关注的仍然是产品的核心价值。”
2、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