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又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还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子游公元前506年-?: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年吴国人。小孔子45岁。子游对先生竭力倡导的仁礼有特别的领悟,对丧礼有深入的研究,常能提出独到的看法,如“丧致乎哀而止。”子游酷好文学,并以文学著名当世。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子游及其后学独成一派。他对于礼乐制度的发挥及身体力行,特别是关于“大同”、“小康”理想社会的描述对后世乃至于整个中华文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子夏(公元前507年-?)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或卜先生。小孔子44岁。子夏刻苦用功,于学问道德多有精僻独到的见解,为世人所重。子夏一生最大的成就体现在学业方面。在治学上他崇尚“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强调知行结合,“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在文学方面的巨大贡献还主要表现在传述《春秋》《诗》《书》《易》等儒家经典上。《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早就谈到“子夏之说《春秋》。”《史记孔子世家》继而指出:“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可见子夏传《春秋》确有其事。汉以来学者多认为他是大部分儒家经典的传授者。《后汉书徐防传》说:“《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
【原文】
11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①。”
【注释】
①说(yuè):同“悦”,喜悦。
f【语译】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并不能对我有所帮助,因为(他太过崇拜我,)对于我所说的话,没有一句不是心悦诚服的。”
【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对颜回的评价。
孔子主张教学相长,师生互相促进,颜回对孔子的讲学,心领神会,言听计从,如痴如醉,“不违如愚。”也不像子贡、宰我、卜商等弟子,经常与孔子质疑辩难,争论学问,孔子公开赞扬“启予者商也”,对我有启发的是卜商啊!对颜回则认为是“非助我者也”,对我的学问没有什么帮助,但对我的讲学则是“无所不悦”。
【原文】
115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①。”
【注释】
①间(jià
),间隙。这里有挑剔、批评的意思。
【语译】
孔子说:“真孝顺呀,闵子骞!人们从不怀疑父母和他、兄弟有关称赞他孝悌的话。”
【解读】
本章是孔子对闵子骞孝道的赞扬。
闵子骞,孔门弟子,小孔子15岁,性格内向,沉静寡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