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小组讨论尝试此题是已知梯形上底的两个角的度数,求下底两个角的度数,学生根据现有的知识,不难求解此题可让学生到黑板上边演示边说明〖参考答案〗∵AD∥BC(已知)∴∠A∠D180°,∠D∠C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A115°,∠D100°(已知)∴∠B180°115°65°∠C180°100°80°(2)一自行车运动员在一条公路上骑车,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即拐弯前后的两条路互相平行),若测得第一次拐弯的∠B是142°,则第二次拐弯的∠C应是多少度才合理?为什么?
〖点拨方法〗数形结合,先引导学生在讲义上画出符合条件的路线图,再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求解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的抽象化思维,找到实际问题中的数学元素并解决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过程的书写进行规范,让学生了解几何语言的严密性〖参考答案〗142°〖设计说明〗梯形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平面图形,学生很了解它的特点,所以问题比较容易回答,而拐弯也是学生比较了解的实际问题,学生可以独立求出结果,这两条实际问题的解答,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信,更好地说明了数学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四、教师精讲点拨:1知识点辨析: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①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③“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平行线的性质
f④“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是平行线的性质〖设计说明〗通过几个简单的判断,再次加强对性质和判定的理解记忆2归纳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已知结论↓↓同位角相等判定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性质↑↑结论已知〖设计说明〗通过互逆命题的文字叙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的思考能力与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五、课堂反馈训练:1.如图所示:∵∠1=∠2()∴AD∥()∴∠BCD+=180°()
〖参考答案〗已知;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D;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讲评策略〗本题比较容易,是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简单应用学生可以集体回答问题但教师要再次强调性质和判定的区别,以便加深印象,同时可以给出解决这类题目的方法,以及避免发生错误的诀窍2.如图,AB∥CD∥EF,那么∠BAC+∠ACE+∠CEF=()A.180°B270°C360°D540°
ACBDF
E
〖参考答案〗C〖讲评策略〗这道题已将辅助线作好,所以学生要找到答案并不难,教师可以用抢答的形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3.如图,已知D是AB上一点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