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表明留守儿童比较偏激、易猜疑、孤独、内向、缺乏自信容易悲伤自觉不如别人。从性格类型来说留守儿童不稳定、不适应类型占了38稳定、适应但是消极适应型占了18。可以看出在人格发展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很多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在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他们短期或较长时间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由于没有了信任的倾诉对象而变得自我压抑和封闭、缺乏安全感、对社会很冷淡。从人格特征上看常常会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于是我们认为未成年人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但是长期分离使他们对关怀的渴求得不到满足缺乏感情交流一些不良情绪如愤怒、失落、焦虑、担忧等得不到排解长期积累形成了留守儿童孤僻、内向的性格倾向。GTAT测验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在承认需要和独立需要方面的愿望并不强烈在权力需要、爱情需要、归属需要方面的愿望要强烈些可能是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后留守儿童独立自主性强了但他们普遍感觉家庭气氛的冷清内心也感到孤单和失落想得到别人的关注非常渴望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主要采取退缩反应反映他们听从父母的安排才被寄养在亲戚家或寄宿在学校里不过父母外出务工后不仅自己的学费能交上还有钱买参考书吃的、穿的都比以前好了所以他们对生活还是比较满意的感到幸福。2不同性别留守儿童的人格特点研究表明留守女孩更对自己感到不满意而自责、自卑更具有消极退缩的行为倾向留守男孩更对生活不满意感到不愉快更具有悲观的人生观。男孩在需要得不到满足或受到挫折时更多表现为与别人发生争执、责备、抱怨、讥讽在行为上更容易产生敌视、破坏等不理智、不规范的倾向他们独立自主的欲望比女孩更为强烈同时在人格上比女孩更为内向和孤独更不轻易表露内心的想法和情感。我们认为以上差异的存在首先是我国农村家庭在子女的教养方面明显“规则不一致”造成的。农村家庭包括外出务工人员家庭普遍存在重男轻女思想对留守在家乡的男孩和女孩父母以及代养人往往采取的是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养方式。对男孩物质上尽量满足学习上较高要求希望他们能读好书考上大学进城找个好工作对女孩物质上给予温饱学习上不给要求能读多少是多少生活上则必须独立。留守男童的监护人特别是祖父母辈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