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学科作业设计策略研究
作者:吴作顺来源:《新课程上旬》2019年第8期
吴作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有效的作业设计就是建立在课程标准的指导建议的基础上。所谓“有效作业”,就是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作业。所谓效果,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有趣、多样的作业达到预期学习目标。所谓效率,就是少投入(指师生投入的时间与精力),高产出。所谓效益,就是让学生通过作业产生继续学习的兴趣、信心,提升其综合能力的发展,为学生持久学习做好积极准备。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宏观导向、教师的传统观念、家长的急功近利等多种因素制约,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明显改观。虽然教育部明确规定了作业时间,但许多教师仍然在练习的数量上做“加法”,加班加点、机械训练、题海战术等情况时有发生,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师生投入时间与学习效果不成正比,特别是作业形式单一,机械重复性作业较多,趣味性、开放性作业少,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弃学现象随之发生,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面对这样一种现实,结合我镇特色,要提高语文作业设计与评价的有效性,就要从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入手,借助信息技术,改变学生作业固有模式,让学生感受作业的快乐,有愉悦的情绪生成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促进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作业形式多样化,体现“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性,是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设计作业时首先要考虑激发学生的兴趣,要能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一看作业的内容就有劲,就想跃跃欲试,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涨,愉悦的心情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作业的质量就会得到很大的保证。所以,无论是整合式主题作业、前置作业,还是特色提升作业等,都是形式多样,深受学生喜爱的。这样的作业才是有效的作业。如:在乐教乐学平台中有“趣味学堂”这一版块,里面有大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作业题。在学完一课内容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做“趣味学堂”中的题目,以达到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在提高作业趣味性的同时,也实现了作业的自主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