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
前面已经分析了,惩罚是对有过错行为者的处罚。但这种处罚只能定位在群体领域中,即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或共同的生活、工作中,没有遵循共同制定的规则,其行为已经损害了他人或群体的利益。笔者之所以主张在个人领域中应坚决摒弃惩罚,是因为在这一领域中个人的表现一般并不损害他人或群体的利益。例如,不及时清扫自己独居的房间,喜欢绘画而不是钢琴,更擅长数理类课程而不是语言类课程,喜欢简洁的装饰而不是繁复的装饰。
如果教育者将惩罚带入到个人领域,按照教育者个人的好恶和价值判断对学生进行惩罚,那么,其所实施的惩罚不仅丧失了正义性,而且可能极大地损害学生的个性、才能、自主选择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不划清群体领域和个人领域,随意地使用惩罚是十分普遍的,尤其在家庭中这种现象更是司空见惯。这是造成我国儿童自主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年龄较低的学生在个人领域中进行了不恰当的选择是会经常发生的,成年人帮助其修正并进行恰当选择也是必要的。在实施帮助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说理、范例、奖赏、引导、尝试等多种有效的教育方式,但唯独不能使用惩罚。健康、进步和有责任心的教育者必须用其清晰的教育实践方式告诉学生:我们所生存和赖以发展的世界,分为群体领域和个人领域,在群体领域中,人们必须遵守规则,否则将面临惩罚,而在个人领域中,人们可以大胆发挥其自主选择性和创造性。学校和家庭应该为创建有序和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承担责任。
三、划清过错行为与糟糕结果的界线
人们很容易对糟糕结果做出判断,比如孩子打碎了玻璃,某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差,等等,但要对糟糕结果与先前一连串行为的特定因果关系做出清晰的判断,却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在教育实践中人们经常针对糟糕结果做出惩罚,而不是针对确定的过错行为做出处罚。这种针对糟糕结果惩罚的突出问题是,孩子不能在一连串的相关行为中清晰地区分哪些行为是真正的过错行为,正是这些行为造成了糟糕的结果。他们在修正行为时,可能不仅修正了错误行为,也修正了相关的正确行为。
这个原理告诉我们,教育者在实施惩罚前,一定要帮助学生认真分析在一连串的行为中,糟糕结果和错误行为之间清晰的因果关系,从而明确区分过错行为与正确行为。将惩罚明确、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清晰地指向错误行为,而不是一个笼统的行为结果,永远是我们实施惩罚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四、划清故意过错行为与非故意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