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男性比女性则更多地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艰巨。这种归因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在贫困大学生中不同性别心理健康状况的不同。社会的传统观念在各方面对男性角色提出的要求更高,这就导致男贫困生往往表现出强迫、抑郁。传统上人们认为,男性应该在工作或
f家庭中承担顶梁柱作用,这就使他们承受的压力更大,但是他们不能表现出软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必须不断地开拓创新,这往往又会造成恶性循环,导致更严重的心理问题。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一)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资助贫困大学生之所以出现以上种种心理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家庭经济困难。要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首先要从解决经济贫困入手。贫困大学生缴不起学费,生活贫苦,并且家庭负担重,就业压力大,面对以上这些困境任何人都会自然而然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不可避免。各高校不仅要为贫困大学生开通“绿色通道”,不断完善贫困大学生贷款制度,充分利用学校的各项助学措施,更是要大力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勤工助学不但解决了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费用问题,而且锻炼了他们的工作、交际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对就业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二)加强对于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疏导贫困大学生所呈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很大一部分都属于思想问题和认知失调,所以各高校必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调节自身负面情绪,增强自身抗压能力,并有针对性地澄清一些认识误区,才能给予贫困大学生真正的帮助,使得他们不仅摆脱物质贫困,同时更能摆脱精神贫困。与此同时,对于贫困大学生更要加强心理疏导,应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有针对性地对贫困大学生四、
f群体进行团体心理疏导、训练,加强师资配备,加大经费投入,逐步建立学校、院系、班级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和心理咨询体系。通过举办一系列的心理咨询讲座、心理健康教育公选课、个别辅导等各项活动,帮助贫困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自身抗压能力,进而引导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三)增强育人环境建设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应当注重学校、班级、宿舍等育人环境建设。由于社会上贫富差距的日益加大,导致攀比、炫富、同居等不良风气不断入侵校园,加重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得他们心理极度不平衡。因此,各高校应大力提倡勤俭节约,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