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大学生SCL90因子分T检验如表3所示,两所高校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除了在偏执因子上差异不显著外,在其他各因子上的差异均显著。(三)不同性别贫困大学生SCL90因子分T检验如表4所示,经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了不同性别的贫困大学生在各因子上的差异,结果发现他们在强迫因子上差异显著,在抑郁和恐怖因子上差异边缘显著,剩余的因子上的差异不显著。三、分析与讨论南京市高校贫困大学生SCL90因子分与非贫困大学生比较,结果显示高校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除了在偏执因子上差异不显著外,在其他各因子上的差异均显著,说明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差异较大,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明显多于非贫困生。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高,可能是因为经济拮据而带来的自卑,不敢与人交流、沟通而产生的;焦虑、抑郁因子高分可能因为学业繁重、就业压力大、家庭贫困的经济困扰、社会某些不良风气的负面影响和与其他同学比较的差距而产生的;强迫症状因子分高可能因为这些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处于不断升级的考试应激状态,大学的宽进严出导致思想压力不比中学小,正是长期处于这种紧迫状态进而容易发展成为临床强迫症状。以往针对其他地区的研究结果中多数显示在贫困大学生中
f女生的心理问题多于男生,但是本文通过对南京两所高校不同性别贫困大学生SCL90因子分T检验,结果表明在贫困大学生中男生的心理问题多于女生,特别是在强迫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生理特点。一方面,男性天生不如女性感情丰富、细腻、敏感,知心朋友不会太多;另一方面,男生因为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经常会隐藏自己的感情,特别是性格中脆弱的一面,总是认为男人有问题就应该自己独立解决,对于找人倾诉、寻求帮助存在抵触情绪。如果男贫困生本身就有些自卑,内向,不善于与人沟通、交际,就会变得很孤独无助;除此之外,男性大学生聊天时的话题往往是时事、球赛、电脑游戏,极少交流内心感受。因此,男性贫困生的社会支持系统相比女性贫困生要弱得多,当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时,男性贫困生心理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排解,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宣泄,只能选择喝酒、抽烟、沉溺于电脑游戏等消极的方式来解决,对自身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二是社会因素。西蒙(Simo
)和费瑟(Fisher)1973年的调查发现,男女对于成败归因有不同的模式:女性比男性更多地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运气,而把失败归因自己的能力;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