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期可以是相对静态固定的,如校内实训基地的兼职教师;也可以是动态变化的,如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指导人员。
(二)、深化课程教材体系创新,转变培养模式。
1、中职教育教材体系创新,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方针。教材体系、专业设置要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特色性,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要求。中职教育教材体系、专业设置,应适应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实现中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相对接。中职学校既区别于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又区别于高职教育。中职学校毕业生应掌握适应市场、适应行业岗位要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选择与使用教材的时候,一定要紧密结合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定位特点,坚持“理论够用,技能实用”与“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原则。同时,在教学和课堂实践过程中,应鼓励教师结合市场与学科的实际,不断提高教材的实用性与技能化程度。
2、加大教学模式改革的力度,以更好地适应工学交替的需要。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中职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困难家庭,希望及早学成就业,挣钱脱贫。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专业技能、务实精神和就业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针对半工半读特点,平衡工学之间矛盾,学校必须对教学的各个环节作必要调整,让学生学得进,用得上。学校可以按照企业需求,改变原来固有的课程设置模式,设置基础课程、共同课程和专业课程。理论课程和实
3
f践课程的比例应保持1:1,即半天理论,半天实践课程,并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保持同步,实践课程的操作内容达到与企业的生产作业接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在学习基础课程和共同课程的基础上,把专业课程细化,按照分类,实行单一模块强化学习。在每个模块学习结束后,学校与劳动技能鉴定部门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学生取得该模块相应等级的岗位资格证书,为学生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做好上岗资格上的准备。
3、从育人的角度理解课程,把课程看作经验,课程就是活动,是育人的结果,或课程是育人的计划、活动的计划,是获得经验的计划,活动是课程的中心。在课程设置上,要做到四有利: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导向,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程开设和教材编排上要认真分析专业岗位技能入手,以“一技之长”为本,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