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提出这样的目标:“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好的学习习惯在人的一生中有很大价值。小学生从入学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阅读活动,就会在实践中形成某种习惯。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应当在其开始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第一学段1~2年级,着手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怎样培养呢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有人说:“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观察是有准备地接收信息的重要途径,对阅读大为有益,刚入学的孩子对学校的一切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也有很大的学习热情,并且以这种好奇心和热情来观察周围的一切,此时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最好时机。教师应当正确的引导孩子对外界的观察,包括让他们看课文,看教学挂图,观察老师的举止,观察高年级学生的行为,从而了解语文课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感受语文课的有趣和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学会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和书写的执笔方法,体会老师对每一位同学的爱,以及同学们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初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书写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气象万千的大自然,是观察的宝库,将学生带到自然中去,看麦苗青青的田野、梅花盛开的山岗、小溪潺潺的流水、寒风中飘零的落叶,认识一下野花小草,甚至亲手采摘山花野果……让学生获得新鲜的感受,受到美的陶冶,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自然。2、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课标指出:学生应“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注意培养。一年级是起点班,学生处于学习祖国语言的初级阶段,由于识字量有限,要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比起其他年级来更为困难。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这是激发学生读书兴趣的有效方法。好的朗读,如春风细雨,滋润学生的心田;如黄河的激浪,振奋学生的精神;如瀑布倾泻,给学生以巨大的力量;如牡丹花开、如秋菊含笑、如寒梅怒放,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教师的范读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起着重要作用,给学生提供了朗读的榜样,创造了朗读的氛围和条件,让学生真正受到情感的熏陶,达到思想上的共鸣。这了达到较高的朗读水平,教师自身要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文章内涵,力求发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