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客体及其之间的关系,如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社会角色、社会规范和社会生活事件的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理解和推断。亲子关系不仅与儿童的情绪、情感及行为表现有显著联系,还与社会认知模式紧密联系,而且还以认知模式来解释亲子关系的作用。许多学者同意,亲子关系对于儿童后期适应性发展的持续影响,是通过自我认知提供的一种机制来完成的,工作模型的假设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至少亲子关系之间的质量和儿童对自我的知觉之间有显著的联系。有研究比较了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各自与幼儿自尊、自我认识之间的关系。自尊、自我认识的评定分为三部分:教师评定的儿童自尊性行为表现量表、以玩具为道具的访谈、幼儿对自己社会接纳性与社会性能力的知觉绘图量表,后两者均为投射技术。结果发现,母子关系质量可以预测儿童的自我肯定水平,父子关系对儿童的自尊性
f行为表现及社会性能力的预测性更强。也就是:安全性水平高的儿童,更自信、更主动,自我效能更高。由于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亲子关系与社会性认知的研究大量来自成人及大学生。从社会性认知角度对依恋的研究表明,工作模型对个体日后的人际相互作用有强有力的影响。安全被试对积极关系结果的辨别反应更快,也就是说他们更敏感,而不安全被试对消极关系更敏感。除反应速度的比较外,对反应频数的比较也显示了类似的结果:不安全依恋型更多地回忆起日常生活中的消极人际关系结果,并与安全依恋型之间的差别达到了显著程度,这些发现表明过去的人际关系经验以一定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了进一步知觉人际关系的认知准备。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它对我们每个人的身心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弗洛伊德有句名言:婴儿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是“独一无二、无可比拟的,作为最早,也是最稳固的爱的对象,以及今后所有爱的关系的模式,母婴关系一旦建立,就一生不变”。如果没有母亲或她的代理人的喂养和照料,新生儿便无法生存下去。这就促使婴儿对母亲产生依恋。依恋是人类最初始的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情感,是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几乎一切社会情感发展的基础。如果不是孩子大脑或身体发育有缺陷或障碍,那么不出现依恋的原因便是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例如,母亲或她的代理人并不关注孩子,很少接触孩子,不爱抚孩子,不跟孩子交流情感等。代理人更换频繁,也使孩子无法产生依恋。从来没有过依恋感的孩子长大后可能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