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心理处在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就会线性或非线性地导致反社会行为或异常行为,严重的反社会行为与异常行为会直接危及社会治安、破坏学校秩序、干扰学校的正常运转。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恢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学生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家庭的幸福。(2)由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独立性意向十分强烈,常自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一方面竭力想摆脱父母家长的管教,希望家长和成人别把他仍当小孩看待,希望尊重与理解他;另一方面自己也把过去的自己看作“幼稚的小孩子”,力图与过去的我一刀两断,常常试图通过口头或行为方式宣称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学生事实上并未完全成熟,很多方面他们仍然需要向父母、家庭以及他人寻求依赖,从而产生了独立与依赖之间的矛盾与痛苦。青少年强烈要求独立、对成人干预其行为表示强烈的不满。然而,由于此时其心理成熟程度还不高,经验不足,因此,成人不会放心,也不会放手让他们独立,因而导致其独立的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不足的矛盾。青少年期这些特定矛盾,导致了他们在各方面表现出既不同于儿童,又有异于成人的心理特点,如自我意识增强,过分注重自我;对成人封锁,对同伴开放;情感强烈,易冲动等等。这些身心发展的特点,使他们最容易进入心理不平衡状态而又最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成人疏导以得到解脱。例如,由于性的需要而又无法真正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少年维特的烦恼”,由于独立性需要不能满足而产生的“独立烦恼”,由于注重自己的外貌而产生的“青春期烦恼”……如此等等,使之容易经常性地处于心理不平衡状态之中。青少年由于对成人世界的封锁使其不可能寻求成人的帮助,因而向同伴的倾诉常常是不仅不能摆脱烦恼,反而会使之加剧。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青少年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期,是一个充满危机的时期,因此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不容忽视。(3)正常的家庭结构,有利于青少年维持一种顺畅、和谐的状态;而家庭状况不正常的,如单亲家庭、父母经常吵架、父母要求过严过高,都会引起产生焦虑、沉闷、抑郁,对青少年心理的正常发展起了消极影响。近二三十年来,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正策,城镇的已有过去的多子女家庭过度到独生子女家庭,这一变化使家庭的教育方式发生了重大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