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摘要】长期以来,多数人比较注重身体的健康,而忽视心理的健康,但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的健康,而且还应包括着心理上的健康。而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甚至有些学生会产生心理障碍的现象,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面对当前人类面临的心理危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当务之急便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培养具备“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新一代。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庭社会近年来,校园暴力、学生因小事而自伤、伤人,甚至自杀、杀人等等各种类型的案例常常见诸于各种报刊媒体,让人惊诧之余陷入痛楚的沉思。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导致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确实存在问题,这是不容回避、不争的事实。而造成小学生这些心理问题,与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不开。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出现如此偏执行为?答案只有一个,心里健康问题!一、学校教育心理水平不高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层面上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迟,并且处于推动发展阶段。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与心理咨询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或者作为点缀,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社会与学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远没有到位,绝大多数人对此感到神秘和陌生。心理测量工具还有待科学化。个别辅导的方法如咨询还停留在一般的谈话,缺乏一定的咨询技巧,专业化水平不高。特别是专业人员缺乏,也是当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较大的障碍。另一方面,我国小学学校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许多教师虽然基本上能够看到学生存在的问题,然而,大部分教师都将之视为品德或思想问题,用德育的方法来处理。如,把孤僻看作脱离集体,把焦虑看成患得患失,把性格内向看作不暴露思想,用简单说教和行政方法加以解决,因此教育效果非常差,甚至适得其反。二、家庭教育不足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一方面不少家庭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