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所依据的法则和标准。义和礼便是中庸的原则,但凡事都要做到符合礼义是非常难的,孔子自己也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现实情况经常是“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中庸的境界我们很难达到,但我们可以接近,可以试图去做到,现在请大家分析剩下的两张,通过讨论的方式,也可以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如何做到或者接近中庸。
投影五:
第4章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
有所不为也。”(1321)第6章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23)
无论学生提到哪一句,下列词句需要解释:中行,与,狂,狷,和,同。区别和与同:和: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谐调的状态。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
f用一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同的含义好比是一杯水到进另一杯水中,是什么?水。一杯水中按比例加进牛奶,糖,柳橙汁,糯米珍珠,是什么?奶茶。这奶茶就是和而不同,中庸之道便是求和之道,然而他首先又承认不同为求和的前提和必然。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梦想,要让这个世界缤纷多彩就必须承认彼此的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才能和平的交流各自有益的文化和知识,这才是一个和谐的世界,一个中庸的世界,一个和而不同并且求同存异的世界。让我们憧憬这样的世界!追求中庸之道,那么就是让我们早日不惑。本课结束。板书设计:四十不惑中庸之道过犹不及君子仁人原则:礼、义教学反思一、主题解构和建构的过程语文版《论语选修》是按照主题从《论语》中撷取相应的篇章来重新建构一部有逻辑结构的这么一部教材,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解构的过程,解构的目的是试图解决《论语》在教学中出现的零散不堪的局面,试想如果不通过整理归纳,而让中学语文教师手执一部杨伯峻版《论语》去教授学生,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认为按主题重新解构《论语》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光是解构是不够的,解构之后更繁杂的工作是要重新建构起适应我们教学的文本逻辑,就是去发现篇与篇之间的逻辑联系乃至篇内部的章节与章节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譬如上《中庸之道》我就思考过这些问题:为什么要选择折中主义乡愿
f这九章?这九章有什么内在联系?那些章节在陈述中庸的内涵?哪些又是对中庸的演绎?于是我将课文的次序打乱,重新整合内容,建构合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它的内涵有一个比较完整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