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一点思考
靖江市外国语学校周卫敏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的“熏陶感悟”为正在努力探索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同行们指明了一条理想的道路。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熏陶感悟”却被我们置之脑后,出现了一些不良的教学倾向,造成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停滞不前,本文试图对这些不良倾向做一番浅显的点评,供同行商榷。主题词:阅读教学熏陶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的“熏陶感悟”为正在努力探索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同行们指明了一条理想的道路。现代语文阅读学认为,阅读过程是文本的艺术形象、作者的情感意趣与读者的认知感受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认知领域、情感世界受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是熏陶感悟。我们的许多老师,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也自觉地意识到了在课堂上要突出学习主体的体验和感悟,突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有着默写迷惘和困惑,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倾向:一、割裂学生完整、独立、真实的阅读。流于虚化。课堂上,老师对“熏陶感悟”失之于空泛的要求,教师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却成了左右学生思维的主体,用架空的理解与虚空的情感交流取代学生独立自主的、完整的“阅读者、作品、写作者”之间的对话和思维交流,下面是一位教师在反思中对讲授《最后一课》的真实回忆:
f上课开始,我开始做进入文本的铺垫介绍背景、唤起体验,接下来开始谈都德、谈最后一课姊妹篇《柏林之围》,然后又满怀激情地谈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们这个民族所受到的蹂躏和屈辱,谈到南京大屠杀中的近藤支队……。我觉得自己的情绪已经高涨,认为学生也很有感触,于是适时收口,对学生说:“现在请大家静静地阅读《最后一课》。”大约过了十几分钟,我问:“阅读这篇文章,你的感受是什么?”本来以为学生会水到渠成地说出对文章的理解和自己的感受,但让我失望的一幕出现了,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人说话,很多人都看着我的脸,似乎在揣摩我的心思,有几个在下面偷偷地交流着;有几个轻轻地说出“难受”二字,另外有人连忙否定,说“肯定不对,应该和中国有关吧。”课在尴尬中进行着,虽然主题和大意说的都不错,但我总觉得他们在猜测我的心思和理性分析中小心翼翼地阅读,没有激情,没有感觉,甚至连起码的交流感也没有,一切就像机械地操纵,一问一答,顺利地有些麻木。从这位教师的反思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精心设计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