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论文:浅谈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什么是习惯,从心理机制上说,习惯是经过长期多次强
化和积累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动力定型和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系统。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是稳定的而且自动化的行为。所谓阅读习惯,指的是学生在阅读行为中针对阅读对象(即文本)所表现来的一种行为特征。它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并且也是不易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的。阅读习惯的指向是作品本身。阅读习惯的表征是阅读行为中的思维方式以及适应这种思维方式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目的是“不待人教,自能读书。”(叶圣陶语)也就是说,无论什么习惯,特别是阅读习惯其实是很个性化的东西,即使表面看起来相似的行为,本质可能来源于不同的习惯。立足于这一观点,反思我们现在对于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笔者觉得:
一、阅读习惯的培养应来源于宽松的氛围通常在提到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时,指的都是习惯于使用好的阅读方法。好的方法是要提倡,但对阅读方法过分强调则是不恰当的。方法是为阅读积累服务的。应当强调的是阅读的内容和结果。就在阅读中获益而言,阅读的量比阅读的方法技巧更为有用。正如书法、绘画或器乐,在大量的练习之后,方法也就自然掌握了。如果过分强调方法以至于忽视阅读量的积累,将导致阅读中失去了自我,迷失阅读的方
f向,终致学生不爱阅读,或者是爱阅读却不爱学语文,爱语文书却不爱语文课的怪现象。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足够宽松的阅读氛围,在学生心无旁骛的情况下,在毫无压力感、紧迫感的情况下,自由阅读、轻松阅读。
在学校教育中,这样的轻松氛围往往很难形成的原因在于: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被各种课程所占据,很少有自我安排的空间;即
使是为数稀少的阅读课,教师也能够严格执行“阅读课给学生完全的阅读时间”的规定,学生阅读还是被限制在所谓的必读书目、工读书目之中;学生课业负担太大,娱乐时间被大大压缩,原来可以成为放松休闲的课外阅读也被提到了“培养目标”“素质构成”的高度,难以轻松应对。所以笔者认为,要给学生提供宽松的阅读氛围更重要的是减少阅读的刚性要求,增加阅读的弹性鼓励,给学生提供足够沉浸阅读的时间,让阅读真正成为净化心灵的清新剂。
二、阅读习惯的培养应着重于恰如其分的点拨从文学作品阅读的角度来说,接受美学认为,作品解读应是作者作品读者三位一体的审美活动,读者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