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群文阅读
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秀山县梅江镇坪南小学张进祥
阅读教学是传统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起着核心支撑作用。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小学阶段特别是在农村,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促进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对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通过对农村小学生阅读情况的问卷调查得知:农村大环境中阅读氛围不好,大部分家长外出打工,多数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而部分小学生本身并不爱看书,缺乏阅读兴趣,造成了阅读量少,语言吸收和积累不够,阅读质量不高的局面。即使有部分家长想让孩子多读书,但是农村家长因为缺少经验,在为孩子择书时有些盲目,书目过于单一,这样就造成学生阅读面狭窄,不利于学生健康的阅读。基于以上原因,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学习语文的目标就是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的习惯。”因此,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刻不容缓。
一、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要想使学生从阅读到悦读,就得群文阅读,博览课外书籍,就得先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兴趣之火。实践证明,阅读习惯的养成要以兴趣为突破口,孩子一旦有了兴趣,自己就会不断阅读,而且开心阅读。心理学原理曾指出,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也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他们体验到读书的乐趣,从而激发阅读兴趣。有了饱满的读书兴趣,学生才会对课外阅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身其中。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参与的原动力,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阅读,教师必须创造某种条件或利用他们已有的其它行为动机和需要的迁移,使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所必需的东西。例如,利用晨会课,借用讲故事或内容简介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一本好书。在给孩子们讲故事讲到最紧张的时候,突然刹车。学生总催促教师讲下去,这时可把书借给他们看,学生一拿到书就会如饥似渴地去读,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