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企业也如同一切市场经济的企业一样必须有自有资本并且必须区分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贷和社会直接融资以此作为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的一条原则。这是国内外企业经营实践的共识。1992年12月财政部颁行的《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从财务会计的业务实践上确认了区分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的管理原则第一次超越40多年讳言资本的理论障碍而作出了重大突破此举不但有远见卓识而且有非凡的勇气。从此不管对资本问题有多少理论争论资本运营已经在实践中成为事实并且多了一重法律保障。
f其实资本运营也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它本来就是企业运营的直接体现客观上反映着产品再生产过程的资本再生产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资本运营的前提是企业必须有资本必须区分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必须在自有资本经营基础上实现资本融通即在必要时以合适的价格出让或购买货币资本的使用权并且善于盘活资本把死资本变成活资本加速资本周转。
资本运营的目的是在利润最大化原则下使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实现保值和增值使资本更有效率并能不断地实现资本扩张。这时企业的兼并、收购和重组企业集团的重组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产业作为一种外部力量起着推动的作用。需要说明这里说的从资本运营到资本扩张已经超出了一般产品再生产过程的资金运营毫无疑问这种运营也是非常重要的的意义它的更深刻的含意是指如何使企业具有坚强的实力即企业核心能力从而使企业具有竞争能力和资本扩张能力。
《资本运营论》的贡献是把企业的经营归结为两种战略通过内部管理型战略以提高企业核心能力通过外部交易型战略实施兼并、收购和重组而企业运营的精髓则是两种战略的有效运用。近年来一些国际上的大产业集团能够在中国一些主要产业部门中大举并购企业无非是两条一是集团本身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并善于进行资本运营二是有国际上知名的投资银行帮助它们筹措巨额资金来实现企业兼并的资本扩张。回顾我国的企业自“七五”以来我们在
f投融资政策上实行“拨款改贷款”和银行融资为主的体制导致一批国有企业在缺少自有资本的状况下高负债经营带来了三个极为严重的后果一是使得一些产业的相当一部分企业普遍处于资本十分紧缺的困境制约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二是使一些很有发展前景的产业难以形成优势企业集团没有足够的资本来壮大企业实力更没有力量来并购和拯救劣势企业三是它使我们的企业集团在国际性的市场竞争中经常处于劣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