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们是寄宿制学校。那么,在周五放学时,我和副班交换了任务,由我负责送孩子们到校门外,家长到校接孩子,我都会微笑点头打个招呼;家长有事询问,耐心地解释清楚;请家长到校谈话,如果涉及该家长隐私的话题必定找个无人的地方;从不当着孩子的面指责家长等。在周天返校时,我都会早进教室,把教室打扫一下、整理书柜、在黑板上写下提示语,用整洁的环境迎接家长与孩子到来。许多细小的行为都能体现出教师对家长的尊重与示范,所以这些小小的举动也就引发了家长们的积极行为。比如上学期甲流严重的时候,我们几位家长主动送来消毒液。另外,家长会那一阵刮大风,我们过道上有一滩积水,我们班的一位家长送完孩子后,就从班里拿了拖把把这些积水打扫干净了。
可见,如果教师主动尊重家长,满足家长被尊重的心理需要,那么家长也会把同样的尊重反馈给教师,家校沟通也便从普通的“联结”关系上升到彼此尊重信任的“情感”境界。
(三)引导社会服务,令家长获得幸福感
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社会责任感”这一概念,它是指一个人真心关心同伴,并且真诚地想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是人性的本能,人在其他需要都得到满足后,就会渴望实现自我价值,这便是心理需要中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在家校沟通中,教师要多关注家长积极的一面,多鼓励,多引导,多创设机会,激发家长发挥自身潜能,从而推动学校乃至社会的发展。
那其实这一步我还在计划之中,还没有实施。我认为可以在良好的家校沟通之下,引导家长们配合服务的目标逐渐扩大化,从班级、学校的范围拓展到社会
f背景下,在暑期可以组织家长们成立了“爱我青山,护我绿水”的户外亲子团。在龙山上进行“弯腰光荣”的户外美化环境的活动,坚持为社会服务,当他们看到他们清理之后干净的龙山环境时,他们发自内心地体验到快乐与社会责任感。这种“全身心地投入一份有价值的工作或事业中”,在“攻坚克难时真实的情感体验”,正是马斯洛所定义的幸福感。以一己之力实现社会价值,这是每个人内心都有的正能量。当以上的心理需要被充分满足时,使彼此走向更高层次,使得家校沟通释放这股强大的教育合力。
家校沟通的和谐状态,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我相信我们用心用情,层层深入,会感受到从陌生的“试探者”到惺惺相惜的“同行者”的蜕变,在当前教育困境中,也希望这种基于心理需要的家校沟通会如是一剂良方帮忙到大家。
谢谢大家的耐心聆听!发言人:XXX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