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化的心理机制探讨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摘要】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青少年的社会化程度与网络密不可分。本文试从社会化的心理机制,即社会角色引导、社会比较、社会学习、亚社会认同等四个方面探讨评析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关键词】网络;青少年;社会化1引言本文旨在探讨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目前的研究多为分别从消极和积极方面进行论述。本文认为,探讨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不应只从网络本身的特性角度出发,还可以追本溯源,从社会化的心理机制出发,叩问本质,对于发扬网络的积极影响控制其消极影响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2影响21社会角色引导个体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首先是与其社会角色相一致,并依据社会对相应角色的要求和期待而被系统化的。对于处在特定社会位置、担负某种社会角色的个体,共同的社会要求和期待,使他们的社会生活具有了一致性。根据社会同一性理论和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社会认可是个体自我价值最重要的来源,只有得到社会的接纳和承认,个体才能形成稳定的自尊感和自我同一性,并由此获得自信和安全感。(金盛华2005)网络时代,青少年的社会化模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线形社会化模式”转变为“网状社会化模式”。
f个体的社会认可来源不再仅仅停留在学校,而是扩大到网络中的各种关系,比如网络论坛、聊天室等虚拟社区。573的大学生有通过虚拟社区而和陌生人在现实生活中认识的经历。在传统的线性模式下,青少年在接受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被动服从,缺乏独立见解,个性受到压抑。而在网状社会化模式下,青少年可以摆脱文化权威的压制,对文化价值的理解也呈现多元化。(刘长城2007)青少年在网络中可以轻而易举地寻找到志同道合的同龄人,并聚合在一起共同讨论感兴趣的话题,在讨论中汲取不同的见解以逐渐形成自我独特的思考方式,而非以往单向地延续老师和父母的思维模式。
22社会比较机制任何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都有自我评价的需求,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比较,以获得明确的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社会比较。(金盛华2005)国内外一些研究表明,社会比较是引发大学生情绪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除了学业方面的比较,大学生也在爱情、外表、金钱等方面进行比较。不理性的社会比较导致大学生之间产生不良竞争,从而引发消极情绪,而理性的社会比较可使大学生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张帆2010)。社会比较过程会产生两种相反的结果评价,即对比效应和同化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