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推理》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我试着没用教材列举的简单事例,而是让学生参与到抽奖的活动中,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在开始时通过猜一位同学抽的奖项,从最简单的随意猜测到简单推理,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最后设计有层次的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兴趣。既巩固了新知又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但实际的课堂还有很多值得反思和探讨的地方:一、多媒体和推理过程的紧密结合
简单推理是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部分,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简单的推理只是个开始,学生在生活中,数学问题中已经无形的接触了一些简单的推理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合情推理的知识经验,只不过没有意识到这是推理的内容而已。而这节课由“含有两个条件的推理”到“含有三个条件的推理”的过程中信息较多,我是通过课件有趣的动画人物,引导学生步步表述这一过程,来突破推理叙述这一教学难点。而且做为一名新老师,更应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作用。
二、语言的简洁性和有效性数学的课堂应体现简洁性。虽然以前也上过公开课,但相比之下在这次的
准备课中我学到了备课时不仅仅要考虑这节课的流程设计,体会更多的是教师语言的细致,对于学生每一种出现的回答都能做到充分的预设和简练的提问方式,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并起着足够的引导作用。比如我在教学探究“含有两个条件的推理”时,就一句提问方式的转变,更有效果的引导学生从两种思维去得到两种结论,有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出示:分别装有一、二、三等奖的小纸片,小明说:“我抽的不是一等奖”。师:从这个线索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所得信息,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再作适当的总结,这样就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从而又能得到有效的结论。三、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f在教学中,我通过三个活动教学环节来达成教学目标。通过“猜一猜”一名同学抽到的是几等奖,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先让孩子任意的猜,再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瞎猜”很难猜得到,启发孩子发现要想猜得准需要借助一定的条件,使学生感知并明确有依据的猜才有效。
接下来,给学生提供两条信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