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三教师的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的概念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2.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它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是可以测量的,但不能测量目的。第二节确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6
f1教育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2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3教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三、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历史上教育目的的演化一古代的教育目的一儒家教育目的我国古代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做官。二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目的及其演化(见书)二、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培养现代人的品质。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四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五章学生和教师第一节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一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1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2具有思想感情;3具有个性特征。二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1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可塑性;2学生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1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2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二、学生的社会地位一对学生社会地位的传统认识从整体上没有真正认识儿童个性的独立存在价值。二学生的社会地位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学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